论在线报价方式在翻译公司服务运营中的可行性

(发表于2018-04-18  责编:馨雨)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商业模式也随之迎来了较大变化。询盘与报价,得益于方便快捷的因特网,也大多从面谈磋商、信函电话变成了在线交流。本文就各类在线报价方式利弊,探讨其在翻译公司业务交流中的可行性。

1. 网页弹窗聊天/APP交流报价

网页弹窗聊天框,随着相应前后端技术的成熟与在线购物平台的兴起,被各家网站经营者争相采用。因为其快捷的沟通效果,受到了买卖各方一致追捧。

上图来自某翻译同行网站首页主动弹出的聊天窗口。其形如主流即时聊天软件的界面,功能菜单也包含基本文本编辑格式甚至发送文件选项,这种一对一客服沟通的模式,在翻译行业实际操作中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对于那些简单的文本文件、个人翻译消费者、不涉隐私的证件证明、交付期限不是很紧迫的资料,使用此类在线聊天框进行首轮沟通,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最多的价格询问,有利于找出最优报价;对于翻译商家而言,可以在参与商业竞争中,增加一门渠道,从而尽可能多地获取客户资料。

然而,这种沟通渠道也有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数据不能保存,消费者极为被动。基于HTML5的WebSocket协议被用于在线即时通讯之后,虽然大大缓解了多个HTTP链接这一老式技术上的安全问题以及服务器资源耗费问题,但是大多商家(或网站作者)在设计代码时,并没有采用适当的方式将聊天数据存储。即便有备份手段,客户用户端也无法合理留存

于是,面对商家在网页聊天框中提及的交易条款、验收标准、资料交期等核心内容,消费者往往在简单知情后,就抛之脑后。等确定了翻译订单,事后又发觉不妥时,却无法找出凭证,也就无法合理维权了。

其次,文件传输不方便。不同于其他确定的商品,翻译服务属于“来料加工”,除了前文中提及的较为简单、标准、常见的资料外,一般都需要在报价之前得到相关资料,进行内容评估后,再开始正式报价。而一般企业网站多由个人开发者或小型团队开发,技术有限,加之相应开源技术也不支持文件直传的方法,导致稍大文件无法高效甚至正常传输。

再者,用户体验不佳。有些翻译公司,在建设网站之际,为了吸引客户,主动展开对话,故意采取如下措施:

将关闭按钮设置得很小,或干脆不可见;

用户点击了关闭,几秒之后又弹出,不断循环;

大量搜集用户浏览器Cookie,刻意提及对方定位、偏好设置等;

诱导用户在翻译询价交谈时留下个人信息;

这样一味主动甚至冒失地发起对话,只会让消费者在浏览网页时感到不适。

2. 微信/QQ等主流聊天方式报价

从我司以及同行交流中了解到,这是很多消费者青睐的询价方式。同时,有些场合,翻译公司在报价之前,也会要求客户加微信,一来充分了解订单内容,跟进翻译进度;二来,取得了对方主流社交软件上的联系,就等于间接增进了客户关系

主流的第三方聊天软件,比起翻译公司自行开发的聊天系统,在信息留存以及资料传送上有了很大改善,结合适当的商业资料,可以作为个人客户常规内容的翻译任务对接。也就是说,用微信报价虽然可行,但最好同时使用相应的专业文档作为正式信息载体。

但即便如此,使用微信等软件进行报价沟通,仍有以下问题:

第一,来往文件只能短期保存。众所周知,使用微信发送文件,超过7天之后就会过期。即交流过程中的翻译样稿、试译文件、源文件、报价文件,如不另行保存,都会在7天之后过期。实际操作中,有不少客户或翻译供应商因为忘记保存归档而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或者纠纷。再者,就算不涉及文件往来,长期合作的双方在提及几个月前的条款时,用微信查找聊天记录,也颇有不便。

第二,法律效应不强。原则上讲,合理留存的微信聊天记录可以作为诉讼依据,但如果双方多是以语音交流,那将面临着提取技术、提交形式统一规范缺失的实际难处,对于电子数据证据所要求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难以充分满足,也就给了不法商家钻法律空子留下了余地。

第三,来往消息无状态。所谓无状态,即无论信息发出多久,也没有任何证据(如邮件阅读回执,WhatsApp的彩色箭头)证明对方已经阅读。这一点对于私人交流似乎没有大影响,但商业往来中,交流一方的“视而不见”或对方对于消息阅读与否的任意揣测,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进一步业务动作。

综上所述,在与翻译公司进行询价交流过程中,建议消费者不要为了怕麻烦,而选择了可信度不高的网页聊天框。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报价沟通过程中,也要及时留存相关文件。如在磋商过程中遇到了不明之处,应及时选择邮件或电话沟通,确保最终能以合理的方式取得翻译报价书、商务合同等,以顺利完成各项翻译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