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8-04-12 责编:浦璐)
在前文中,我们简单地对翻译公司在报价上反映出的运营投入差异进行了分析。翻译公司分为一般型与专业型,就常规笔译业务而言,二者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千差万别,进而影响着翻译质量、报价水准、企业形象等。本文继续就不同翻译公司在运营管理以及业务架构之间的差异,就此展开阐述。
翻译公司在运营成本中硬件、软件、人力上的预算投入不足,会导致服务报价与译文质量双双偏低。而运营管理上的任何举措,都将直接作用于通篇译稿错误率、翻译风格统一、行业术语处理、交稿时间等方面,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影响着笔译质量。可以说,失控管理之下的译文,错漏百出;勉强交出的稿件,不仅不能满足翻译需求,反而往往误导了客户,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总的来讲,翻译公司的运营管理分为以下X块:
1. 翻译项目管理。这是翻译团队与个人自由翻译之间的本质区别之一。一般来讲,笔译一份资料,一名能力相当的译员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掌握的语言知识,以及借助相关翻译工具,翻译并校对完毕后交给对方。这也是大众眼中的翻译流程。
但是,上述模式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假设。实际中的不同翻译场合会对上述假想模式造成以下冲击:
1. 短期内频繁出现新任务,且交期紧张;
2. 资料内容难度大,需不断查阅相关资料;
3. 资料出现大量重复,而这些重复内容又分散地出现在其他不同文件中;
4. 不同客户同时售前问询/售后质问/进度跟踪,干扰正常翻译;
5. 客户临时提要求,需提前交稿;
6. 出现多语种混合内容;
7. 译者电脑临时出现故障;
8. 原文格式复杂,需使用软件排版;
以上都是个人翻译无力解决的痛点,此时,需要强力的项目管理支持,方可应对各类情况。也就是说,在团队中,健全的翻译项目管理,应以明确的任务分工为基础(业务对接、基础翻译、后期审校、格式排版、售后跟进),借助先进的翻译协同或任务管理ERP系统(Trados Groupshare等)进行科学分配并统筹安排,将协同的概念贯穿于译前、译中、译后各个阶段,从而实现风格统一、风险分摊、时效把控、资源共享。
实际上,真正在每一次翻译中都能完全贯彻项目管理的中小型翻译公司不多。有些囿于条件,无法在人员配备以及资源配置上达到以上基本要求;而有些出于自由译员一贯“我行我素”的习性,轻视协同劳动,从而不愿再费周折;还有些公司负责人过于追求业绩,造成质量管控上的有意疏忽,无法实施这一周密战略。
因此,中小企业要充分正视自己的短处,克服各自为战的不良作风的同时,充分利用人员协作带来的各项加成,加强管理,深化合作。
2. 公司运营计划。这也是体现翻译公司高下之别的地方。专业的翻译公司,会在企业创立之初,就充分预见到自身在行业中的定位、企业的社会责任、热点问题缓解、社会认同预期等方面,从一定的高度设立经营理念,以在实际盈利之余,实现更多高远目标。这样立足长远并承担了翻译之外的使命的公司,作品往往经得住考验。
反观小微翻译工作室,大多将盈利作为唯一目标。有些公司在度过了生死攸关的成长期后,仍然不思进取,不仅没有拓宽行业视野,实现业务精进与服务健全,反倒变本加厉地苛求营收,对翻译质量以及企业成长不闻不问。在译文一次次地被频繁否定后,干脆推卸责任,做起了“一锤子买卖”。
可见,选择了一家运营策略较为短视的翻译公司,就如同投掷硬币,作品好坏多看运气,毫无长期高质量合作空间可言。
除了运营管理,翻译公司的业务结构也能由内而外地间接反映出作品质量。抛开翻译行业不谈,一个健康的企业,其业务对象按大小来分,应在数量上大致呈现金字塔趋势。即:少量长期固定合作、具备规模的中大企业客户占据塔顶;部分稳定合作、发展中企业客户占据中间层;大量松散合作、中小企业或个人客户占据塔基层。
当一个企业的业务架构出现了失衡,往往意味着经营策略的考虑不周或业务能力的驱动不足。从翻译消费者的角度来讲,若翻译供应商的业务对象聚集在金字塔顶,说明对方不重视中小客户,对于证件资料翻译、简单合同/说明书/宣传册等资料翻译的解决方案,一般不是行业最优。
同理,若翻译供应商的业务对象聚集在金字塔基,说明对方口碑不佳,没有长期合作者。如该公司经营状况又无明显颓势,则更需小心——此类翻译公司提供的最终作品,可能还没有Google翻译厉害。
以上便是好的笔译公司与不好的笔译公司区别之处。消费者要擦亮眼睛,不仅要考察翻译提供方的软硬件投入,还要观察其项目管理、发展战略以及业务架构,以找到合适的翻译解决方案。